心理健康小知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

作者: 系统管理员 | 发布时间: 2018/10/11 9:45:44 | 1604次浏览

  俗话说得好,和好人学语,和叫花学流言。一个青少年的家长整天对他唠叨,老师经常对他批评、惩罚,家长和老师对其常常提出过高的他所不能接受的要求,就会导致该学生的焦虑、自卑和甚至智力下降。一个青少年如果生活在宽容、谦让之中,他就会学会宽容、谦让;反之,如果他经常生活在冷漠、嫉妒之中,就会变得冷漠、嫉妒。这些现象说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程度与状态,在很大程度会受到他所生活的环境影响,所以有人说:“健康的心理存在于和谐的关系之中。”不同环境的熏陶,将会给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造成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因此进行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努力营造有利于心理健康的良好环境氛围。

  为此,要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首先了解青少年成长的经历、生活的环境,努力消除影响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加强正面引导,促使青少年心理健康地发展。教育者可以通过谈话、启发、鼓励、激发等手段,诉诸于青少年的有益行为,让有益于心理健康的事情在青少年头脑中得到强化,通过移情、反向激励等方法,让青少年努力建立起美好的印象,以使自己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状况趋向良好。比如父母离异的青少年缺少温暖和爱抚,可以用行动使他感受到温暖和关怀;过去因为成绩差而被人瞧不起的青少年,可以寻找该生一切优于他人的方面予以表扬,以增强他的自信心。某青少年获得荣誉后,让大家向他祝贺,既增强他的自信心,又增加他的情感体验。其次创设和谐的气氛、建立良好的关系。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老师之间都融洽和谐,真诚相待,团结互助,充满亲情。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之中,学生会在心灵深处受到无形的教育和潜移默化地影响,倘若缺乏这一点,一切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将大打折扣。

  应该指出,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首先要求教师从自身做起,要用自身良好的心理状态、良好的教育行为、良好的师德风范教育感染学生,要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优化教育方法,注意以情感人。如果教师自身心理不健康,则将给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而教师自身心理健康,本身就是无形的心理健康教育。

  以上所述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外部环境,与之相对的是人的自我心理环境,因为人的自我心理环境不仅受到外部的影响,也受自我的影响,主要是指受自我暗示的影响。人们会常说,你要想学坏,周围环境再好,你也会变坏;你要想学好,外界环境再差,你也会变好;你认为自己能行,你就能行,你认为自己不行,你就不行。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两者之中,内因是关键。因此教师在帮助学生营造良好外部环境的同时,更要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内部心理环境”——自我意象,如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引导、自我安慰、自我激励等,用“超我”来调节影响“本我”,用理性来引导潜意识。当然,往往由于青少年自我主宰和理性思维的能力较差,思想行为多情绪化,因而必需在营造良好外部环境的同时帮助青少年建立起良好的心理环境。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教育局投诉
025-52883588
yhjyj@21cn.com

师德师风举报
025-56321597
njmszt@163.com

版权所有:南京市梅山第二中学 地址:雨花台区西善桥梅山矿秦淮新河畔 电话:025-56321315

苏ICP备12076886号 苏公网安备 32011402010434号 维护:南京裕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